梁启超在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中说:“明清之交,学者对于自然界之考索,本已有动机。”他所说的“动机”是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和方中通根据父亲方以智《通雅》及余稿分类编出的《物理小识》等著作。然而明代的科学,按照李约瑟的说法,实则全面退步。放到更宽广的全球赛道上,还有不进则退的问题:宋元时尚能预测日食,明代时预测精度已十分不准,晚明来华耶稣会士于是在编订历书方面大显身手,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夏建立权威。
康熙年间,曾有过习学西方科学的热潮。然而皇帝爱好西学、延揽历算人才,却有着复杂的动机。1691年,安徽宣城人、一介布衣梅文鼎(1633—1721)开始进入君主的视野,1705年更是获得圣宠。科学史学者韩琦对此评价道: “庙堂对历算的支持,在民间广为传播,营造了民间学历算的风气,也使得之后乾嘉学派开始重视历算研究。”
韩琦对梅文鼎的兴趣要从他1985年考入中科大师从杜石然先生攻读科学史说起,正是在那时,他读到了“祖师爷”、中国数学史家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李俨先生的《梅文鼎年谱》。由于梅文鼎著述的善本散见国内众多图书馆,有些还流落到日本,或在同治时作为“国礼”被赠送美国国会图书馆,韩琦数年来四处寻访、尽力搜集,整理标点了梅文鼎的主要历算著作及诗文集。由他编定的《梅文鼎全集》(黄山书社出版)获2020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。《文汇学人》不久前采访了韩琦教授,请他谈谈这位汇通中西、被誉为“国朝第一”的历算名家,探看他的“朋友圈”、与康熙帝的君臣互动以及他对清代西学发展产生的影响。
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韩琦:数学家梅文鼎的“才与不才之间”
作者:李纯一
编辑:陈韶旭
暂无评论内容